爱情幻灭?从电影审视中国观众情感观念的变迁


《坠楼死亡的剖析》剥开婚姻与爱情的温情外衣,将男女之间的隐秘关系置于道德与法律的审视中,这部电影在中国上映时引发了激烈讨论。这一作品的出现,正值浪漫爱情片在中国市场遭遇低迷。与《坠楼死亡的剖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部在北美大热的浪漫爱情片—《只想爱你》和《对你的想象》,这两部电影在中国观众中的评分却并不高,《对你的想象》在豆瓣上的评分甚至只有5.9分。

近年来,《消失的她》、《燃冬》、《鹦鹉杀》等多部“反爱情”电影在中国市场引发关注,这一现象让人不禁怀疑——中国观众是否越来越相信“爱情已死”?其实,这一现象并非仅限于中国,早在十年前,好莱坞已经开始唱衰爱情,主流电影媒体如《好莱坞报道者》和《综艺》等都曾公开宣告“浪漫喜剧已死”。

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上世纪30到50年代,是浪漫喜剧电影的鼎盛时期,《一夜风流》、《罗马假日》、《龙凤配》等经典作品深受观众喜爱。这些影片为在经济大萧条中的观众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方式,并且打破了阶级壁垒,让来自不同背景的男女主人公最终走到一起,因而被誉为现代童话。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浪漫喜剧的热度在50年代到80年代逐渐消退。90年代的浪漫喜剧如《西雅图未眠夜》、《电子情书》和《诺丁山》等重新席卷银幕,延续到本世纪初的《BJ单身日记》、《真爱至上》、《假结婚》等。进入2010年后,随着《阿凡达》的上映,标志着好莱坞进入一个大IP和大视效的新时代,浪漫喜剧的产出显著减少。

#MeToo 运动的兴起,让女性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逐渐走向独立自我,出演浪漫爱情片逐渐不再是女演员追求的终极目标。艾玛·斯通、玛格特·罗比和赞达亚等当红花旦显然都在避免成为“美国甜心”。从性别视角回顾过去的浪漫喜剧,很多经典作品也经不起拷问。比如《漂亮女人》这个应召女郎遇上高富帅的故事,从根本上就是“物化女性”和“三观不正”。

90年代的经典浪漫喜剧的男女主人公职业设定往往很单一,男性通常是企业家、建筑师、广告商,而女性则是作家、记者、小业主。这样固化的社会角色设定,导致女性的职场形象被大大弱化,即便有男弱女强的设定,最终女性也需要以获得爱情作为终极归宿,这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女性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

新时代的爱情电影往往以一层“告别”或“舍弃”来结尾,代表作品如《爱乐之城》,男女主角在事业上的调转和最终的分离,带来了现代爱情故事的新叙事。女性在事业上奋力前行,伴随而来的是对爱情的一定程度的舍弃,虽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选择爱情就是耻辱,但这种刻画依然让人感到意难平。

人的身体在爱情电影中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过去,性在爱情中的位置被看得非常重要,而如今,性在电影中的仪式感和情感依附明显减少。过去那种通过身体保持纯洁直到找到真爱的浪漫方式越来越少见,现代电影更多地展示了性与爱情的分离和人们对亲密关系复杂矛盾的态度,如《当哈利遇到莎莉》和《五十度灰》等。

好莱坞的浪漫喜剧在沉寂多年后又有了新动向,比如《只想爱你》通过TikTok的营销策略,突破传统浪漫喜剧的路线,以身体解渴的方式引发观众共鸣。现代电影中,无论是《一起在一起》、《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还是《不要见怪》,都在探索传统爱情模式之外的亲密关系形态,反映了现代人对爱情的不同理解。

总之,在今天紧张的社会环境中,爱情电影仍然是人们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尽管爱情的形式和意义不断变化,但浪漫喜剧的代糖效应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和情感压力时,依然渴望并寻找那一丝甜蜜和慰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