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法国电影的全貌和历史,观看《我的法国电影之旅》可能不是一个最佳选择。这部由法国导演贝特朗·塔维涅亲自拍摄并解说的纪录片并不打算展示完整的法国电影史,而是精选了许多1960年代前的黑白影片,其中一半以上的作品可能只有资深影迷或专业人士才稍有接触。
对于多数普通影迷而言,法国电影可能意味着一些著名术语或大师的名字,如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新浪潮、左岸派、特吕弗、戈达尔、布列松、阿伦·雷乃等。然而,塔维涅的《我的法国电影之旅》并未涉及1970年代之后的法国影片,对新浪潮也只是数语带过,影片中主要关注的是雅克·贝克、让·雷诺阿和克洛德·苏台等他个人崇敬的导演,以及他认识的第一位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可以说,私人趣味和审美取代了一部影史纪录片应有的全面和完整性。
虽名为《我的法国电影之旅》,这部电影的法语原名是“Voyage à travers le Cinéma Français”,塔维涅其实只是将自己在1930年代到1960年代法国电影中的经历比作一趟旅程,主角还是电影本身,“我”的存在并没有过分显山露水。塔维涅在影片中对前辈人物和各类影片作出评价,虽然态度似乎不够谦逊,但再犀利的评论也是个人见解,如果观众觉得他对某部电影评价不当,大可付之一笑。
《我的法国电影之旅》话题广泛,不拘泥于特定主题和影片,这种随意性使其稍显随心所欲。作为影评人出身的塔维涅在片中主要观察导演的独到视角和笔触,如运镜、剧本、配乐等,但偶尔也会揭露一些业界秘辛。例如,他提到让-保罗·高缇耶看完雅克·贝克的《装饰》后,决心踏入服装设计行业,每年都会重温这部电影;与《大幻影》的男主角让·加本谈起让·雷诺阿的性格与政治倾向,对他的反犹主义和移居美国的决定颇有微词,但也承认他是一位毋庸置疑的天才,不逊色于他名望更高的父亲。
塔维涅还提到了与法国电影名家戈达尔有关的回忆,例如戈达尔在瑞士度过童年,对祖国的长时间沦陷未必有多少切肤之痛,而他的革命热情直至五月风暴后才全数点燃。塔维涅自己的童年则是在战时的艰难生活中度过,结核病让他3岁时被送到疗养院,而疗养院内每周日播放的电影第一次打动了他的心。
塔维涅对美国电影毫无偏见,甚至可以说是热爱。他称雅克·贝克为“最美国化”的法国导演,赞美他审美趣味的自然,叙事节奏的悠然,以及与视线平齐的拍摄角度。尽管学习了美国电影,雅克·贝克的作品仍有明显的法国风味,比如对情节的怀疑和克制,但人物情感丰沛。
塔维涅的好友克洛德·苏台在片中也出现,他指出苏台的影片如《生活琐事》展示了剧变中的法国所带来的动荡不安。《我的法国电影之旅》以罗密·施耐德饰演的女主角走入人群的画面为整体旅程作结,承载着法国电影黄金年代和欧洲辉煌岁月的回忆与情感。
任何真心热爱电影的影迷,都会从这部片中感受到厚重的情感,就像里昂露天咖啡座的那个3岁孩童一样,看见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