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唐朝剧成笑柄,《唐朝异闻录》不及格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已成为今夏口碑最佳的国产剧,豆瓣评分高达8.4,超过了7.9分的第一季。然而,当同一题材的另一部剧《唐朝异闻录》同一天上线时,观众却跌破了眼镜。尽管《唐朝异闻录》和《唐朝诡事录》仅差两个字,但两者的质量却有天壤之别。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以其独特的画风和深刻的故事情节令人耳目一新,赢得了大批观众的青睐。而《唐朝异闻录》却像是在抄袭作业,不仅画风相似,甚至连剧名都只差两个字。但是,虽然有抄作业之嫌,好剧抄得好也能吸引观众的关注。然而《唐朝异闻录》却让人两眼一黑。

《唐朝异闻录》的重点似乎并不是探案,而是走民国恐怖路线,将鬼戏子、冥婚、纸人等民俗元素硬塞到唐朝里,单纯追求恐怖噱头。第二案讲述了冥婚,虽然红色的中式婚礼和阴森的表情有些国产鬼片的味道,但情节却单薄无力。即使每集片头都会有恐怖预警,但这些镜头除了吓人之外,并没有与后续剧情有太多关联,并且鬼新娘的形象还陷入了抄袭经典中式恐怖游戏《纸嫁衣》的争议。

《唐朝诡事录》将探案和恐怖元素有机结合,每个案件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反思,关注盛唐繁华下的诡谲和权力的隐喻。而《唐朝异闻录》则流于表面,只顾制造恐怖效果,对于中式恐怖更为内核的人物悲剧和文化传统点到即止,没有深入挖掘。

大理寺少卿在这部剧中成了一个输出正义的工具人,所有案件最后都被简单地定性为仇杀。探案过程漏洞百出,观众甚至能够猜到凶手是谁,悬疑氛围荡然无存。更加可笑的是,剧中的现代刑侦用语如“社会关系”“第一现场”等频频出现,令人啼笑皆非。

《唐朝诡事录》中的废驿谜案通过细腻的故事铺陈,层层递进的悬疑感,让观众欲罢不能。而《唐朝异闻录》则急于求成,每集不过10分钟,情节过于简短,案件刚有些悬疑感就匆匆结束。

总的来说,《唐朝异闻录》的失败在于它过分追求恐怖噱头而忽略了故事和人物的深度,试图通过短小精悍来吸引观众,却忘记了短剧要有高效的叙事节奏和情绪的激荡。观众一眼便能看出正牌和冒牌的区别,正如一句经典台词所言:“不像是在复仇,更像是在仇杀”。这部剧不仅抄袭痕迹明显,情节凌乱不堪,更像是在碰瓷,显得极其敷衍。

短剧不一定都是烂剧,但《唐朝异闻录》的最大失误在于辜负了短剧的本意,它没有理解短剧的精髓,把短理解成了偷工减料。所谓“野鸡是掺不进大雁的队伍里的”,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