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背后的”拼爹”现象引争议


最近几天,一位来自三峡大学的”励志”大学生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一度登上了人民日报的报道。报道中,三峡大学2019级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王汉源被描绘为通过不懈努力,从挂科14门到成功考取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的典型励志案例。

根据报道,王汉源在大二时因挂科14门而面临巨大压力,但在家人的鼓励和辅导员的心理疏导下,他决定改变自己,最终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坚持英语打卡、加入假期科研工作营等方式,成功实现了学业的逆袭。这一全力以赴的经历,使人们不禁感叹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据悉,王汉源还在假期内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发表了2篇论文,成绩也提高了60多名。考研期间,他多次在教室打地铺,争分夺秒地备考,最终以392分的初试成绩和总分排名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建学专业的研究生。

然而,这一看似感人至深的励志故事很快就受到了网上大量质疑。有网友爆料称,王汉源的成功并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是更多依赖于其父亲的关系。根据爆料,王汉源的父亲是武汉大学著名建筑学教授王炎松。网上甚至有自称是武大毕业生的网友表示,王炎松在其儿子高考失利后,一直为其未来担忧,甚至影响到了教课质量。

此外,关于王汉源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有报道称,他早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借助父亲的人脉,以联名方式发表了多篇建筑相关论文。在三峡大学期间的论文也显示,与其父王炎松一同署名。其他署名仅王汉源的论文的第一作者也多与王炎松关系密切。

而王汉源的考研成绩更是引发了大量争议。他所考取的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恰恰是其父亲在圈内拥有广泛关系的领域。此外,成绩单上显示他在录取前五名中,外语和政治的得分相对较低,但两门专业课却名列前茅。而这些专业课评分大多是由老师主观决定的,这让人难免怀疑其父亲是否动用了关系。

对于这些质疑,网上爆料者直指这是学术界的”拼爹”现象,更有人称其为”赤裸裸的学阀行为”。有些网友还指出,如今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已经被删除,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些爆料的真实性。

整体而言,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所谓”励志”故事背后的真相和公平公正的深思。王汉源的事迹本应成为榜样,但在逐渐揭露的背景故事下,其真正的奋斗成分究竟有多少,还需进一步的验证与追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