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建国以来至今的70余年历程中,其与美国的关系向来复杂多变。美中两国在20世纪80年代曾短暂休战,宛如短暂的蜜月期,然而随着90年代的到来,美国的态度出现转变,开始试图牵制中国的发展步伐。
克林顿总统执政期间,美国经济突飞猛进,正值春风得意。相比之下,中国在经历改革开放初期的摸索之后虽逐渐站稳脚跟,但整体国力依旧脆弱。在那时,以克林顿为首的美国进行了长期的内部讨论,探究中国是否构成了威胁。这场讨论的结果是,美国认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后,将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中国向所谓的”自由世界”转变。
随着苏联解体后的全球格局改变,社会主义大国的角色落至中国一身,美国对中国保持必要的警觉与防备成为了一种常态。美国实行了所谓的“接触式制衡”政策,旨在通过接触与制衡相结合的方式与中国打交道。其中,在克林顿任内,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进展成为了接触政策的象征。
进入小布什时代,美国的对华政策显现出更多的强硬立场。小布什高调宣扬经济、军事和外交三管齐下的方法以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并曾断言,中国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已超越俄罗斯。这样的立场反映在了美国共和党人的统治理念中:他们认为中国在全球贸易、经济发展格局、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等诸多方面的增长,正对美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制止中国的崛起,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例如,通过对其他国家的外交施压或国内立法,禁止向中国出售先进武器,标志性的事件包括阻止以色列对华军售;对乌克兰施加压力,以阻止其向中国转让军事技术;同时,在欧盟考虑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时,美国再次发声,以盟友身份挟制欧盟的决策。这些行动映射出中国当时尚无力回击的局面。
新世纪以来,无论是奥巴马、特朗普,还是拜登,尽管美国国内的政治斗争不断,甚至导致政府一度濒临停摆,但两党在遏制中国上却罕见地达成共识。这背后的逻辑并不难解:美国希望在全球舞台上稳居”班长”之位,而中国的崛起却让这个班长担心其权威受到挑战。美国历史上曾多次替换过”副班长”,以防这些国家对班长宝座虎视眈眈。
美国曾成功压制过苏联、日本等国的挑战,那为何在中国崛起问题上却显得力不从心?美国凭借着几十年来的国际霸权地位,在全球舞台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中国的快速发展却似乎在美国的预料之外,引发美国不断地展开对华的遏制和围堵。
美国为何未能制止中国崛起的核心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层面:中国国力的积极恢复与增长、个体国家和地区力量的重新配置,以及国际多边机制中权力的分散与博弈。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崛起之路上美国遏制策略的层层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