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策展人,用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视角来审视科幻影坛,提出了一份独特的科幻片片单。这份片单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策展人专注于那些场景完全设定在地球上、并且不涉及外星人或其他星球入侵等情节的科幻电影。这些科幻作品更侧重于探讨其上映年代人类存在的深层意义。
《The Craven Sluck》于1967年诞生,是迈克和乔治·库查的奇异幻想之作,电影讲述了一位平凡家庭主妇在寻找生活中的刺激,她的旅途充满了不可预见的转折。鲍勃·考恩鲜明的双重角色呈现了一次具有挑战性、幽默而不着边际的表演。尽管筹集资金并非易事,但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没有男人的八月末》(Late August at the Hotel Ozone,1967)是捷克共和国电影界宝贵的遗产之一,也是影展中展示后末日世界电影的佼佼者。导演扬·施密特以一群在末世后森林中求生的女性,试图维持文明的末日生存画面,营造出一种绝望与残酷交织的审视人性的视觉叙事。
进入1968年,安杰依·瓦依达携手《飞向太空》的编剧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带来了《千层糕》,其讲述了一个赛车手在赛道上经历生死边缘,悬疑与讽刺交织,令人思考医疗保险责任的边界与荒谬性。
《杀出狂人镇》(The Crazies,1973)由乔治·罗梅罗导演,因病毒污染水源引发的宾夕法尼亚小镇发生的大规模疯狂事件,是对当代美国社会问题的一个尖锐批评,同时也包含了喜剧元素,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关于细菌战和反抗政治团体的独特景观。
到了同年的《世界旦夕之间》(World on a Wire),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导演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并体现强烈个性的未来乌托邦视界,其前瞻思想对后来的科幻作品,如《黑客帝国》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6年《老鼠救星》(The Rat Savior)这部电影采用了亚历山大·格林的小说作为蓝本,讲述了一个被社会排斥的作家发现了某个阴谋的故事。尽管在当时被误解为对共产主义的反思,但其实它更深层地触及了那个时代的集体主义与封建主义。
《庆典》(Jubilee,1978)在德里克·贾曼的导演下,以70年代末期的背景,将观众带入了一种草根、混乱、并充满无政府主义的世界,其激进的美学和社会批评引发了大众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凯瑟琳·毕格罗于1995年执导的《末世纪暴潮》(Strange Days),则在讨论虚拟实境对社会影响的同时,预见了科技如何在色情和情感表达的未来趋势,展现了强烈的前瞻性与时代感。
《人造人》(Teknolust,2002)由琳恩·赫什曼-李森指导,片中提出的克隆以及性别与生殖分离的概念至今还令人深思,不仅展示了赫什曼-李森对科技与艺术关系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对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作出了灵敏的触摸。
而最后,在《她》(Her,2013)中,导演以现代社会情感交流的新颖视角,引发了人们对于人与科技关系的深刻反思,探讨了人类在数字时期的爱情观。
这份科幻片单不仅呈现了各个时代对人类命运的深度钻研,而且还展示了一个更加深入了解社会与人性的视角。在科幻电影的新宇宙中,这些精选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冒险与审视现实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