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复原”已故名人影像的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激发起广泛争议。视频内容包括多位逝世的知名人士,如歌手李玟、模特高以翔及歌手乔任梁等,他们被以高科技手段在屏幕上“复活”,其逼真程度让不少网友感到震惊。
然而,这种技术的应用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特别是被“复活”的名人家属,他们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乔任梁的父亲就向媒体表达了他的不接受和不舒适感。在谈到这些视频时,他表示,制作人并未征得家属的同意,这种做法无异于在未愈合的伤口上撒盐,使家属们再次感受到失去亲人的痛苦。他还认为,相关内容应该尽快下架,以免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
不仅是乔任梁的家属,其他名人的亲友们也有相似的感受。他们普遍认为,在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使用逝者的肖像进行仿真,不仅道德上存疑,也涉嫌侵犯肖像权和隐私权。而对于公众来说,有的人认为这种技术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是用科技的方式延续记忆;然而,更多的人感到这样的技术应用过于敏感和不妥。
法律专家也参与了讨论,他们指出,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对于死者肖像的使用权存在着模糊地带。在多数情况下,并未明确规定死后多少年内,名人的肖像仍属于受保护的私人财产。这就使得AI技术在“复活”名人时,处于一个未被完全禁止也未被完全允许的灰色地带。专家建议,随着技术的发展,相关法律也应当及时更新,以保护个人隐私和名誉权利。
此外,心理学家也对此现象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带来了技术的飞跃,但是对逝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影响不容忽视。”复原”昔日明星的行为可能会延长家属的哀悼期,甚至可能会打乱个人正常的悲伤处理过程。因此,在考虑科技进步的同时,社会应以更审慎的态度来评估和接受这些技术所带来的未知影响。
综上所述,AI技术虽然在多个领域展示了其潜力,但在处理敏感的人文和道德问题时,其应用却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规范。未来,随着讨论的深入和法律的完善,我们有望找到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