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五年擘画,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庆余年》修订版最终章——第十四卷《朝天子》,全套图书终于齐备。这篇文章为该书的后记,并且得到出版方的正式授权公开。《庆余年》这一命名背后暗藏玄机,寓意作者欲在大庆悠享晚年。自2009年落笔完成这部作品,一晃眼便是十四载。作者深知这段旅程能够成行,离不开父母的开明及无微不至的关爱。尤其在2017年母亲辞世之后,思念愈发浓烈,因此在新版序章特地致以悼念,提醒自己要常怀追思之情。
时间的流转让人洞察许多不同之处,录像带回转,其中自然有引以为傲的片段,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尤其受当年网络连载的更新压力影响,文笔粗糙、情节疏漏,其中悬空庙刺杀一节便是显著例证。因而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提出出版要求时,作者坚持要争取时间来慢慢打磨,诺言之下,耗费了整整三年。
修订本保留了原有情节不动,初衷在于小说家即便岁月增长,串联故事的能力不会突如其来地跃升,因此唯一的变动集中在最后一卷,这其实是作家当年便预定好的调整。文字的雕琢也力争既干净又不失锋利,保留网络文学的生动野性。回首最初,如今的《庆余年》总字数从350万字削减至约100万字,极大程度地浓缩了内容的精华,展现的成效出人意料地好。唯一的遗憾是,在润色第一卷的时候尚未完全熟悉修订的诀窍,束手束脚错失了达到心中理想状态的机会。
修订间隙,作者曾确认替《庆余年》所作诗词的阿愁同意此举,因此时过境迁,再次向她表示感谢。凑巧同期,电视连续剧《庆余年》第二季的宣传海报和剧照新鲜出炉,为了修订,作者不得不重温旧作,重读间不免涌上感慨。尽管对主人公范闲的感觉并不尽如人意,反映的太多我们自身,特别是如今的自我,作者心中依然钟爱这部作品,以及故事中的众多角色。最爱的章节莫过于陈萍萍大限将至,在御书房里与皇帝的那段对话,感动至深的作者在此次修订中几乎未作更动。
作者笔下的《庆余年》,动笔之时正值责任感之巅,曾经每周定期休息,以期作息平衡,然而到了《庆余年》如日中天之际,一切已成往昔。那段日子书写的投入,连寒冬腊月也难挡深夜灯火,暖炉交替空调,身披军大衣,双手戴着无指手套坚守键盘,仍旧战栗不已。如今旅居大庆后方知真正的幸福,北方暖气之舒适早已让人远离冻颤。在适宜的年华,适宜的心境下,作者用心篆刻了《庆余年》这一传奇,也获得了读者的深情回响。尽管岁月流转,作者的初心和对《庆余年》的思索始终如一。多年以前的网上后记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今日在此将那份心得分享,希望读者能够懂得当年笔耕《庆余年》的真实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