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造假问题依旧频发,国家统计局发出严正警告


经济观察报社论指出,国家统计局在最近的专项统计督察中发现,一些地区和企业的统计数据存在造假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信息,这些造假行为包含干预统计问题整改不力、治理措施不严等多种现象。

为了打击和预防统计造假行为,国家统计局今年7月下旬组建了六个督察组,分别对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南、贵州、陕西等六省进行了严格检查。这些督察工作主要针对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等行为。从督察组的反馈意见来看,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某些地区或县市,而且这类违法干预和数据造假通常为个别现象。

即便如此,这些问题的影响和危害不容小觑,可能远超特定地域范围。设立准确统计数据的基础对于研判经济走向、制定政策及评估效果极为重要。数据失真不仅可能扭曲社会预期,更有可能导致误判形势、误导决策,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伤害。

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基层统计部门的独立性必须得到保障。然而,从督察组反馈的信息来看,在受督察的省份中,有的地区因为过度追求数据排名等政绩压力,导致统计数字被操纵;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在名义上调度经济,实则干预统计数据的报送。国家统计局曾多次提出这样的问题,但现象仍时有发生。

统计数据生命在于其真实性。国家统计局一直对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保持高压态势。自2019年以来,统计督察已成为常态化工作。今年2月25日,国家统计局更是启动了持续到2024年的统计造假专项治理行动。在首次专项督察结束后,新一轮的常规督察也已经启动,范围扩大至六个省区以及自然资源部、商务部。

那么,为什么在多次的严令和反复督察下,统计造假行为还是屡禁不止?可以说,各项制度的逐步完善已经开始产生效果,形成一定的震慑力。但是,督察中发现的问题表明,有些地方的统计工作仍难以避免高层官员的干扰。考虑到中国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固,存在的经济增速和GDP排名盲目攀比问题,使得一些地区更可能产生“数字政绩”、“虚假政绩”的情况。

对此,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在查处统计造假案件时难免出现敷衍态度。专项督察中也发现,有省份在追究责任人处分处理时显得“宽松软”,甚至在专项治理期间,还有统计造假行为发生。这说明防止和惩处统计造假不能一蹴而就,需打一场持久战,确保不敢、不能、不想统计造假的堤坝坚固。

防范和惩处统计造假要侧重“关键少数”,在干部考核上坚持“一票否决制”;同时,需重塑政绩观和考核体系,断除“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利益链。整改工作应在三个月内反馈给国家统计局,并公之于众。我们希望整改过程不再流于形式,确保阳光下的惩治行动,建立良好的统计生态。

未来市场对宏观政策组合有众多期待。宏观调控需准确把脉经济,基于可靠数据优化现行政策并制定新政策。这一过程中,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发挥着关键作用。可以说,中国统计工作肩负的责任重大,道路任重而道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