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疼痛普遍困扰着老年人群,它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它与老年人因痛失能的现象息息相关。失能,即失去基本生活能力,往往因为持续的疼痛造成。环顾四周,可能不难发现这样的老年人。
以刘老伯为例,他今年已经八十多岁,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近年来,他的记忆力出现了下降,情况日益严重,到了时而记事时而糊涂的地步。几个月前,刘老伯开始遭受严重的腰背痛,这让本来还能在家中走动的他,现在连起床都成了难事。这种疼痛不仅影响了他的动作能力,还加剧了他的情绪波动,导致他更加糊涂,甚至讲出很多让人困惑的言语。
医院的门急诊经常可以看到刘老伯这样的病例:老年人因全身酸痛而来就诊,却很难找到直接的原因。即使他们的身体到处都是骨质疏松、脊柱和关节的退化,但常规治疗难以逐一应对这些病症。更糟糕的是,长时间的疼痛还可能加剧老年人的认知障碍和精神错乱,如谵妄即是一种认知功能障碍的急性发作。谵妄不仅加重了老年痴呆的程度,更使得老年人无法自理,甚至还可能导致意外伤害。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因痛失能现象发生呢?当骨质疏松引起持续疼痛时,它对已然存在退化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影响,从而引发认知功能障碍、减少对治疗的依从性,这种情况又反过来加剧了失能的生活状态。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疼痛的目标是有效缓解疼痛、保护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但这些目标对医生提出了挑战,要求他们提供安全、有效、微创、方便又经济的治疗方案。
尽管手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不可避免,但对多数老年人而言,还有其他的特色治疗技术可以选用,如骨强化技术和超声引导下的脊神经精确注射,以迅速减轻疼痛和恢复部分活动能力。对于位置较深、较复杂的疼痛,则可以使用CT引导下的治疗。这些治疗虽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CT的辐射,但精确性却远超其它方法。
总之,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疼痛引发的因痛失能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和医疗行业共同关注和应对。选拔出最优的精准治疗技术,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为他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通过这些精细、有效的治疗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因痛失能带来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