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抱怨中小学生课间十分钟难以真正奔跑戏耍、甚至忙于上厕所,使得”课间十分钟下楼”的话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然而,这并非一个新鲜话题。从实地采访中,我们可以得知孩子们真实的课间状态。
据调查,在某所学校的课间十分钟期间,只有30%的学生真正走出了教室,绝大多数的生活空间仍限定在教室内。即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并无一丝丝这些孩子的身影。孩子们报导说,课间除了解决一些个人问题,基本上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同时,学校对课间行为的严格管理也让孩子们感到束手束脚。大声喧闹、走廊奔跑、追逐打闹等活动都被严格禁止。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课间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方面,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有更多户外活动时间。一项针对超过1900名家长的调查表明,高达75.2%的家长都认为身边中小学”安静的小课间”现象普遍且在小学阶段最为突出。他们对于学生课间不能下楼,不能高声说话、跑跳的情况表示不解和担忧。
然而,一些学校和老师表示,一切有苦衷,制定这些管理规定是出于对孩子安全的担忧。老师们害怕孩子们在玩耍时发生磕碰事故,学校也害怕家长因此闹事。于是,让孩子们整个课间都在教室里待着看似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在这些声音中,一些地方确实做了有益的尝试。例如,成都市教育局出台了新政,要求各校合理安排中小学课间休息,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并提倡创建午间”平躁睡”条件;成都高新区公园小学在课间鼓励学生在操场上活动,保证了学生的活动量。
课间十分钟被”消失”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学校不愿出事,老师不愿惹事。但是,把孩子”禁闭”在教室,扼杀了他们的活动自由,也恰恰违背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的相关规定。
为了让孩子有更加健康的成长环境,我们需要从各方面着手。既要改变学校和老师的一刀切思维,也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让他们理解课间活动的重要性,共同给孩子创设一个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