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吉林省白城市精神文明办的一则公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8月11日,该办发布了一份关于2025年第二批“吉林好人”候选人的名单,其中齐某的孝老爱亲先进事迹由于其具体内容而受到网民的质疑,并最终被取消了候选资格。
齐某是一位出生于2002年的年轻女子,目前在镇赉县五棵树镇综合服务中心担任基层治理专干。她的孝心事迹包括全程照料住院奶奶、陪伴爷爷游览北京天安门,以及日常生活中通过炒菜时多加辣椒来表达对父母的关心。这些简单的孝顺行为本是亲情的自然流露,但在此次评选的公共平台上,它们却迅速成为众矢之的。
随着质疑声的升高,白城市精神文明办迅速采取了措施。公示不久后,齐某的候选信息便从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被撤下。经过电话查询,白城市文明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这位候选人是由五棵树镇根据推荐程序逐级推荐上来的,并经过了实地复核和公示。然而,公众的反馈及质疑促使他们对齐某的事迹进行了再次审核。
在整个过程中,文明办表现出了一定的责任感。他们表示,由于网民质疑事迹过于平凡,且难以与其他候选人的突出事迹相媲美,因此决定取消齐某的候选资格。他们还承诺,将积极改进未来的评选工作,以确保“吉林好人”的评选标准更为严格和公正。
此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好人”评选标准及意义的广泛讨论。一方面,齐某的孝心行为确实体现了传统美德的温馨一面,但另一方面,评选“好人”是否应更侧重于对社会有更大影响力和震撼力的事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人们对“好人”的定义也在悄然变化。这次事件或许暴露了当前某些评选机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但它也为改进评选公告提供了积极的反思动力。在继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如何提升评选标准、反映更具代表性和启示性的事迹,逐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追求道德标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止步于将“孝敬父母”作为参选者的唯一评级标准,还须看到其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和感召力。这不仅关乎公众对评选的认可度,更影响到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和谐。未来,更严格的审核机制、更清晰的评选标准或许将帮助塑造出更具力量和意义的道德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