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人之下》票房遇冷,背后原因解析与原著粉的不满


上映五天,《异人之下》票房才勉强突破一亿大关,远低于此前预测的3亿+,目前的票房预期甚至降到了1.5亿以下。尽管票房成绩不理想,但围绕这部电影的讨论仍然激烈,其中最受关注的便是“原著粉霸凌电影粉”的争论。这一争论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问题:对于漫改电影来说,原著粉是否重要?从市场反馈来看,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重要,非常重要!

作为“国漫巅峰之一”的大IP,《异人之下》拥有广泛的粉丝群体,因此在前期宣传中强调原著的贴合度无可厚非。然而,原著粉并不仅仅是希望影版能1:1还原漫画,而是希望电影能在角色选角、人设和情节流畅度上达到他们的基本期待。当影版未能满足这些需求,甚至对他们认为是原作魅力所在的部分进行了不合理改编时,原著粉们自然会输出负面评价。

导演乌尔善在采访中表示,影版《异人之下》的一个重要改编方向是让更多普通观众能够接受和看懂。然而,从结果来看,电影确实吸引了一些原著不熟悉的观众,正面评价主要集中在特效和风格创新上。但尽管如此,影片在基本叙事和人物成长方面的缺憾,没有能够吸引更大范围的观众进场。

对于原著粉的重要性,本质上还是因为他们代表了一部电影最核心的用户群。从商业电影的角度来看,满足核心用户的需求是基本原则。而《异人之下》的失败之一就在于没有很好地满足原著粉的需求。我们可以用经典的卡诺(KANO)模型对这些需求进行拆解,总结拍好漫改作品的优先级。

**基本型需求:剧情结构完整**

基本型需求是指用户认为产品必须具备的属性。对于一部电影,剧情结构完整和叙事节奏到位是最基本的需求。《异人之下》影版改编主要取材于原作漫画第1至57话的“冯宝宝篇”,把张楚岚从隐藏自身异人身份到接受并保护亲友的转变作为主线,且电影后部分增加了原创剧情,造成了过度的情节变化。这种改编导致影片出现了人物设定和情节的不一致,尤其是冯宝宝的角色魅力和战斗能力被削弱。

**期望型需求:角色适配且贴脸**

期望型需求是指产品提供的性能达到用户期望时,会提高他们的满意度。漫改作品的选角尤其重要,因为用户对角色的期待很高。《异人之下》在选角上力图贴近,但并未完全贴脸的现象,比如冯宝宝的外貌过于艳丽,与“三无”属性背道而驰,特别是原著粉对于张灵玉的选角最为不满,影版形象与原著距离甚远。

**兴奋型需求:动作设计或角色丰富**

兴奋型需求是指当产品具备这些特性时,用户会感到惊喜。《异人之下》在这方面确实有一些创新,比如动作设计和风格化的处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使故事有了新的表达方式,但这些创新需要在基本型和期望型需求被满足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无差异需求:AI摹片**

无差异需求是指用户对这些特性无强烈期待。《异人之下》采用了AI摹片的部分没有引起原著粉的共鸣,甚至由于AI动画在细节情感方面的缺失,削弱了观众与角色的情感连接。

**反向型需求:疑似SM暗示**

反向型需求是指会引起用户强烈不满的特性。这部电影最令人不适的是一些疑似SM暗示的男凝视角,比如夏禾的扭动姿态、胸部特写以及张楚岚的被绑场景。这些情节不仅没有增加电影的吸引力,反而使部分观众感到不适。

**总结**

虽然从电影制作和特效来看,《异人之下》并非彻底的“烂片”,但由于没能准确把握原著粉的需求,失去了这一核心观众群。对于漫改电影来说,忠于原著并在合理范围内进行创新,才是成功的关键。因此,未来的漫改作品需要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平衡,才能赢得原著粉和普通观众的双重认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