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战争电影“双标”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对于中外影视作品评价的“双标”现象,似乎已经悄然普遍。举个例子,同样是主角一人干翻一个师,《第一滴血》被奉为经典,而《战狼2》却常被批评为“自嗨”;同样是二战题材,英勇小队深入敌后以少胜多的剧情,国内被称为“抗日神剧”,而盖·里奇的电影却广受赞誉。读者在了解今天的内容后,可能会明白这些“双标”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次的评论对象是英国导演盖·里奇的新片《盟军敢死队》。

有观众吐槽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不准确,原片名《The Ministry of Ungentlemanly Warfare》大意是“不绅士的作战部门”,而我认为《盟军敢死队》这个译名相当贴切,能让人联想到史泰龙的《敢死队》和经典PC游戏《盟军敢死队》。这部电影的风格也与《敢死队》类似,可以被称为纯粹的战争爽片。影片设定在二战时期的英国,当时德国的U型潜艇在大西洋肆虐,猎杀同盟国的船只如探囊取物。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意争取美国的支持,但德国潜艇的威胁令美国却步。经英国情报系统分析,找到了德国潜艇的关键:负责补给的三艘船只。丘吉尔下令摧毁这三艘补给船以切断敌人的补给线。可执行这个计划难度极大,其中包括一艘名义上是民用商船的意大利货船“奥斯塔公爵夫人号”,停泊在西班牙的殖民地费尔南多波。

显然,在中立国的港口炸意大利商船不仅违反国际法规,还可能把西班牙拉入战局。所以只能派一支秘密小队执行这项任务,他们的行动不会得到英国官方的明面支持,必要时官方甚至会与他们对立。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一位被关在监狱中的军官马奇-菲利普斯。

真实历史中的马奇-菲利普斯被认为是《007》系列主角的原型之一,其传奇经历不言而喻。而电影中这次炸船任务取材于他执行的“邮差行动”真实事件,但改编成分较大。片中的菲利普斯被塑造成桀骜不驯的李云龙式人物,挑选了几名性格相似的队友,先是袭击了一个德军据点,救出了一位擅长制定方案的伙伴,然后五人组成小队南下非洲执行炸船任务。

袭击德军据点的戏份精彩纷呈。小队从悬崖攀爬到防备薄弱处,逐一无声消灭岗哨,切断铁丝网进入据点后,用消声器和匕首进行无声战斗,最终用手雷摧毁碉堡中的德军。这段戏虽然德军智商被严重削弱,但节奏感极佳,镜头调度和分镜设计将每一步动作解释得清清楚楚,给观众带来了一种痞气又绅士的英伦风。

随后剧情也充分展示了这种“爽”元素的重要性。小队在费尔南多波港执行任务时,两名英国特工在港口附近监视目标船只,而这些船上装满了燃料和鱼雷等补给物资。

行动当天,特工们分别在两场派对上控制住船只的军官和码头守卫。得知公爵夫人号加厚了装甲后,菲利普斯等人决定改变计划,不炸船而是偷船。他们炸掉发电厂让码头停电,紧接着无声占领码头并进入船舱,与守卫德军展开了激烈战斗,最终顶着火力将船开走。

戏中的战斗场面紧凑而连贯,但德军的无能表现过于离谱。这段船舱战斗以镜头调度和灯光配合见长,但德军的智商再度被削弱。

尽管一些观众对《盟军敢死队》的战斗场面表示不满,但片子整体并无硬伤。导演的节奏把握和电影配乐的审美在线,盖·里奇虽然这次选择了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但依然保持了自己的水平。

《盟军敢死队》虽然被一些观众称为“抗德神片”,但其专业的镜头把控和流畅的节奏感都令其胜过不少国产“抗日神剧”。正如“燕双鹰”系列因节奏感好而被认可,《盟军敢死队》也是一部质量尚可的爽片。

对于观众来说,是否花费电影票钱观看《盟军敢死队》,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明天我们再探讨更多相关话题。祝大家观影愉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