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成功的剧,当你看完之后,留在你脑海中的不是刺激的情节,而是一个个人的影像。但凡让你在‘剧终’后仍然沉默了一会儿再鼓掌的作品,它一定是个好作品。”在如今动荡的影视市场中,深耕文学与编剧剧本的作家海飞终于完成了自己的长篇小说《向延安》的剧本创作。这部凝聚结晶日渐明晰,即将于2024年5月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初次亮相。
在被称为”金牌谍战编剧”的海飞心中,写作从来都不是一种单纯的创造。在他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写作生涯中,无论身在何方,时刻准备迎接灵感的降临,是对其最大的诠释。正如他近期于上海完成《向延安》最后一笔时,恍惚之间仿佛回到了十三年前初次手稿完成时上海的凌晨。
之于海飞,谍战剧不过是一个外壳,包裹着的核心始终是人生。随手可见的《麻雀》《谍战深海之惊蛰》和数不清的爆款作品,都证实了这一“海飞理论”。作为编剧前的作家,他在《收获》与《人民文学》等刊物上施展文字,而《向延安》则是将他推向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双年奖领奖台的一剑。宝刀未老,剧本再续前缘,这或许是对海飞最好的诠释。
镌刻在《向延安》剧本中的主人公向金喜,是海飞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一位因亲情、友情、爱情种种变故由富家子弟走向革命的真实写照,勾勒出的不仅仅是哲学家的审视,更有时代的共鸣。提及向金喜,海飞说,即使是多年后,想起这位角色他“眼泪都能掉下来”。
海飞认为,即便是英雄,也不一定需要是高谈阔论。在他的笔下,主人公成为厨师,亦或是卑微的理发师,都以其生活化的气息,赋予了故事更多的真实触感。而向金喜身为富二代,却在大多数同龄人呐喊革命的时候沉浸于厨艺中,也反映了海飞多维的人生观——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自己的“出口”。
情节外的《向延安》、谍战只是外壳,而人生哲学则是海飞剧作的本质。谍战小说家转型编剧,从杭州西溪湿地的小屋到引爆荧屏的《旗袍》,每一步都彰显了作品的力量。而当《向延安》待上话剧舞台,这无疑是向记忆与梦想的致敬,是文学到戏剧的华丽转变。
海飞赋予了每一个角色深刻的人物内核。不论是经历了各种选择挑战的向氏四姐弟,还是那些坚持与理想抗争的青年们,海飞以其忠诚于笔下每一个字的职业态度,让观众于剧终凝眸之后,洋溢着掌声。
从兵营到监狱,从化肥厂到文学创作,每一步都见证了海飞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在向海飞的“文学故乡”——上海,投递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之际,我们更加期待着话剧《向延安》呈现的那场时代与信仰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