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大师”希区柯克在电影拍摄历程中对分镜的依赖程度众所周知,他更是自称在拍片时从不需要取景器,能在脑海中构筑起电影的每一个细节。一本新书《希区柯克的电影分镜》给了我们深入了解这位传奇导演和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合作的绝佳机会。
这项书籍工程由希区柯克研究专家托尼·李·莫拉尔领衔,除了包括大量首次曝光的珍贵图像,还穿插了详实的文字解析,为我们开启了这位大导演思维的密室。
故事还要追溯到半个世纪前,影评人约翰·罗素·泰勒在洛杉矶的一个旧货市场里偶然发现了一系列分镜手稿,这些草图来自于希区柯克1945年的作品《爱德华大夫》。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位精神分析医师如何帮助一位失忆男子找回记忆的故事。
当泰勒花费区区50美元购入这批分镜图时,他意外地注意到其中有一幅显然出自另一位艺术家之手,这让他起了疑义。经过仔细辨认,他确信其中一幅可能是达利亲自绘制的原件。而事实上,达利和希区柯克之间的合作,更加丰富了电影的内涵,制造出了一个非凡的梦境片段。
在《爱德华大夫》中,梦境片段是电影的关键情节之一,它尝试探讨了精神分析与潜意识的深层主题。希区柯克对于如何捕捉这些精妙脆弱的内心景观,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希区柯克特意花费了4000美元重金请达利设计电影中至关重要的梦境部分。尽管达利最初的设计方案中包含了长达20分钟的梦境影像,但最终经过剪辑,仅以3分钟的片段呈现在银幕上。
“希区柯克非常精明,他意识到达利的名气可以成为电影的宣传点。”莫拉尔如是说,可达利的想象力如此之旺盛,以至于许多构思几乎无法实现拍摄,如主人公化为雕像碎裂成蚂蚁的场景就是一个例证。
电影的制片人大卫·塞尔尼克关注成本问题,明确要求艺术总监贝斯维在达利的图草基础上重新构想一个更实用的梦境片段。最终成品,虽然没有完全体现达利的所有构思,却成功地实现了希区柯克心中的构想。
希区柯克的分镜手稿对其电影神秘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他将分镜工艺发挥到了极致。从广告分镜师到电影剪辑师,再到导演,希区柯克深知分镜的重要性,他的精心设计几乎能够原样翻拍到电影中,令整个拍摄过程简化为“走过场”的工作。
这样庞大且仔细的分镜计划,使得希区柯克坚信他的电影可以由任何人来实际操作,因为一切都已在他脑海中按部就班,分镜上绘制出来。
《希区柯克的电影分镜》一书,不仅是对这位伟大导演工作方式的再认识,更是对电影分镜艺术的一次深度探讨,对于喜爱电影制作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份难得的视觉与思想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