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门科幻电影《沙丘2》因其IMAX极致视觉效果而备受瞩目,不过关于影片的讨论却少有涉及剧情深度,更多关注在其美学设计上。《沙丘》原著作者弗兰克·赫伯特所创造的这个多维宇宙,交织了环保议题、中东战争隐喻、LSD药物的超验体验,而电影《沙丘2》却似乎忽略了这些深层主题。
电影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的采访多聚集在如何捕捉沙漠的真实自然光,以及如何完美还原原著中的场景。他的拍摄理念似与德勒兹的后结构主义哲学相契合,电影创作不再仅仅是对已知现实的再现,而是为了传达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但《沙丘2》是否实现了这一点?影片的视觉和声音设计无疑壮观,可在它们的掩盖下,不少观众开始质疑故事自身是否过于冗长、空洞。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便原著有它的故事线、角色内心的矛盾和丰富的政治画面,电影化的处理是否能传达出赫伯特所提倡的环保理念和人类的潜能,仍是一个持续被讨论的问题。
影片中,赫伯特对时间的处理——主人公保罗面临无可避免的命运,虽能预示未来却无法改变历史循环——无疑是原著的核心。而电影在这一方面的呈现,虽然保留了壮观的沙漠景观和震撼的视觉效果,但在剧情转化中却流于形式和外表,未能深入剖析原著中对历史循环性的悲观态度。
《沙丘2》中的弗雷曼人,虽然取材自阿拉伯穆斯林,经过电影的再创作,其形象有所淡化,甚至被指责为东方主义的浪漫化。而维伦纽瓦对这些文化深度表示出的“公然不感兴趣”态度,也加剧了对影片的质疑。
对比其它作品如《银翼杀手2049》和《降临》,我们不难发现维伦纽瓦在处理时间和主题上的一贯策略:即用精致的视觉和声音效果来弥补叙事上的不足。比如在《银翼杀手2049》中,复制人和人类血统的主题被简化,而在《降临》中,通过语言的力量展现了非线性的时间理念和对于命运的深层省思。
尽管如此,《沙丘2》仍为观众提供了一次独特的观影体验,其极致的视听设计值得品味和探讨。但对于一个承载了如此众多深刻主题和哲理的原作来说,电影是否做到了对内涵的深度挖掘,或仅仅是以视听享受为卖点,这将由观众自己判断。而对于那些渴望在银幕上寻找情感与思想共鸣的人来说,《沙丘2》的空洞是否足够填补,答案似乎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