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关于中国乘客携带大量粮食登上赴韩国航班的事件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一名在青岛机场前往韩国的旅客因随身行李过重被拦下,这起插曲甚至导致了航班的延迟。在一波波好奇与猜测下,这个被扣住的超重行李竟满载着粮食,揭开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跨国粮食贸易小观点。
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消息称,类似携带大量粮食前往韩国的乘客并非偶然个例。他们每天携带着真空包装的粮食飞行至韩国销售,最初这股潮流起源于青岛胶东机场,而如今已拓展到北京大兴机场等多个枢纽。甚至在威海等地,这些频繁跨国携粮的旅客亦有其特有称呼——“粮食客”。
导致“粮食客”兴起的直接原因在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目前韩国的大米售价高达每公斤 3.41-6.24 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大米的价格仅为其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再加上中韩之间的机票价格相对较低,仅为380元人民币起,搭载粮食成为了一种双赢的生意模式。
然而,背后的深层原因却反映出韩国国内的农业与食品消费状况的变迁。据韩国统计厅公布的数据,2021年韩国的大米产量比上一年度减少了1.6%,到达了370.2万吨的水平,与前些年相比,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导致产量减少的主要因素是稻谷种植面积的持续缩减,至今年稻谷种植面积降至创纪录的低点,同比削减2.6%。
在饮食习惯方面,韩国的居民普遍开始减少大米的摄入。1980年时,韩国人均大米消费量曾高达132.4公斤,但随后小麦、大麦制品、豆类等食品开始取代大米在餐桌上的地位。导致2019年时,韩国人均大米消费量首次下降至60公斤以下,2021年更是创下了年均大米消费56.7公斤的最低记录。
不仅如此,韩国政府近年来也在积极推行政策,鼓励农民减少种植大米,转而种植大豆、小麦等其他作物。甚至在尝试培育一种可作为小麦替代品,用作面粉的新型大米品种,以提高国内粮食的自给自足。
这些变化影响了韩国的饮食文化,传统的生日海带汤逐渐失宠,取而代之的是生日蛋糕等西式甜点。韩国单人户与老龄化的加剧,也对大米消费量的下降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新冠疫情期间防疫政策的影响导致居家烹饪变多,虽然这使得大米消费量下降的趋势有所放缓,但未来的持续性还有待观察。
作为大米高自给率的主食,韩国的粮食自给率在2021年已经下降至44.4%,而小麦和大豆的自给率还远远不足。在这种国内大米产量减少,消费习惯转变的复杂背景下,中韩之间的粮食贸易现象可谓具有象征意义,凸显了韩国在粮食安全方面的种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