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积极开发2纳米芯片技术,挑战半导体领先地位


美国半导体巨头英特尔正加速推进旗下尖端半导体技术“Intel 20A”的开发。在这个称谓中,“20A”中的“A”代表了“埃米”,即长度单位纳米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20A”实际上表示2纳米的技术水平。随着全球竞争不断升级,英特尔希望以此新的技术规格,在与台积电(TSMC)和三星电子的激烈竞争中实现反弹。

传统上,半导体的先进技术一直以纳米为衡量标准,这主要指电路的线宽。电路线越细,半导体处理能力越强、数据存储容量越大,同时也有助于降低电力消耗及实现晶片的小型化。半导体行业的主要厂商一直在争相实现电路线宽的进一步微细化。从英特尔在1971年推出的10微米线宽“Intel 4004”芯片开始,半导体技术就已经遵循摩尔定律驱动着性能在每两年翻番的微缩历程。

如果不是因为这种技术的革新,我们如今所依赖的智能手机等IT产品也不会出现。当前,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产品,从汽车、家电到机器人乃至整个工业机械,其演变和进化都是由半导体驱动的。目前,台积电和三星正准备量产3纳米技术的半导体,而英特尔的最新技术水准尚停留在7纳米。自2010年代后半期以来,英特尔在生产技术开发上出现滞后,相较于竞争对手逐渐落后。

虽然面对巨大挑战,英特尔是否有机会一跃成为2纳米技术的领跑者呢?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似乎还是个疑问。值得注意的是,英特尔并未明确表示其所提的“20A”就是电路线宽。实际上,自约5年前开始,5纳米或3纳米这些传统的指标已经不能直接对应电路线宽的实际尺寸了。与此同时,也未有关于测量半导体电路特定位置的国际标准,现有企业如台积电和三星所声称的3纳米技术水平,其实多是公司方面的说法。

英特尔宣告“埃米时代”的到来,没有确切说明是关于长度单位的,更像是一种营销策略,意在彰显其在行业中的先进形象。如今的线宽实际上指的是,单位面积的半导体元件数量相比之前增加的比率,通常依据元件增长来计算。虽然这一标准因为清晰易懂而被广泛使用,但它并不能单纯作为性能比较的唯一根据。更关键的还是要考量数据处理能力、存储容量、省电特性以及市场接受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