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粉责到舆论追杀:朱小龙和全红婵事件背后的冷思考


今天,我想谈一下我的朋友朱小龙。作为《南方日报》的一名资深记者,小龙在圈内以其踏实敬业闻名。然而,最近他却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事情是这样的。在一次网络直播中,朱小龙的发言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他说:“比如说在奥运村里面疯疯癫癫的给人家德国的运动员展示金牌什么的”、“你以后你不可能跳一辈子水,你不跳水以后像一个白痴一样能行吗”。这两句话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白痴”和“疯疯癫癫”这样的用词严重失当,导致了观众和网友的强烈反感。

首先,我们需要批评的是朱小龙的言辞确实过于随意,不够慎重。“白痴”和“疯疯癫癫”这样的词在直播中出现是不合适的。作为记者,语言表达的谨慎是基本要求,在公众面前如此轻率地使用这些词汇,显然是欠考虑的。话已出口,犹如泼出去的水,不可能再收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受到那么多批评。

其次,朱小龙的言论散发出一种强烈的“爹味”。他今年40岁,而全红婵只有17岁。年龄上的巨大差距,使得他的建议带有一种令人不适的说教意味。作为记者,他本应专注于报道事实,而不是越俎代庖地给天才少女的人生规划提建议。他自以为是地“苦口婆心”,却忽视了自己并没有立场去这样做。

再者,朱小龙并未理解天才运动员与一般运动员的区别。像全红婵这样在17岁就已夺得多枚奥运金牌的天才运动员,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是否需要“增强文化学习”并不应该由一个记者来评定。无论是学习还是自身成就,轮不到外人,特别是朱小龙这样的新闻从业者来品评。

尽管如此,事件发酵之后,朱小龙遭遇了网络暴力。南方报业集团为此发表了声明,表示其言论欠妥,但也有大量自媒体和公众进行了断章取义和恶意围猎。在社交媒体上,舆论像洪水般扑向朱小龙,将他推至风口浪尖。这种断章取义行为,比事件本身更让人心痛。面对批评,他已经举手投降,但部分自媒体与个人仍不肯放过,不断扩大事态影响,让人不禁怀疑,这样的“围猎”是否真正出于善意?

在昨晚的交流中,朱小龙让我不要再提这件事了。我答应他,可今天看到社交平台的反应,我无法再保持沉默。作为一个自由的声音,我愿意为他发声。朱小龙在这次事件中冒犯了很多人,但他的错误言论已经得到应得的批评。然而,那些借机围猎的人,难道不觉得自己才是真正“不可原谅”的那个吗?

总结而言,朱小龙用词不当、表达失妥,的确应该受到批评,南方报业集团的声明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然而,大量自媒体的恶意围猎和断章取义,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反思。舆论的力量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希望大家在评论和批评的同时,保持一份理性和善意。

好了,我的话说完了,欢迎大家继续批评我。我不会在意,因为我是一个自由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