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大家期盼陈思诚的新作《解密》将成为8月份的救市之作,然而影片一经上映,便引发了巨大争议,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评价。尽管影片在品质和市场预期上被誉为救市之作,但现实中观众的反应却大相径庭,口碑严重分化。
电影市场中常有一句话:观众永远是对的。若观众喜欢一部电影,他们会用票房来支持,《战狼2》和《你好,李焕英》之所以取得50亿+的票房,正是观众认可的结果。这句话只适用于票房评价,在衡量电影品质时并不适用。当像《小时代》这样高票房的电影出现时,自然不能以此为衡量标准认定其为优秀电影。
所谓观众永远是对的,意味着观众在票房上的误判极少出现,即使是一部烂片也可能创造高票房,同样好片也可能票房惨淡。市场结果只与观众的喜好有关,好的不一定受欢迎,差的也未必不受观众青睐。因此,电影需要找到其特定受众群体。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支持《小时代》的观众无可厚非,讨厌《我不是药神》的观众也没有问题。市场通过不断调节找到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群体,最终形成票房结果:高票房不等于高品质,只代表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多,反之亦然。
陈思诚的《解密》作为一部在电影工业、制作水准、声音、画面、表演、美术等方面都符合优秀标准的影片,得到了行业内的高度评价,但这种“好”并未受到每个观众的青睐。观众的标准与行业标准存在巨大差异。于是,尽管《解密》被视作华语电影工业的突破性巨制,甚至有望冲击奥斯卡,但观众的反馈却十分负面,有人称其使人昏昏欲睡,甚至中途退场。这两种评论都是真实存在的,反映了影片的割裂性。
截至目前,陈思诚的《解密》票房仅突破2亿,最终或将落在5亿左右,这一数字远未达到预期。在当前观众素养和整体观影氛围的背景下,这个结果是市场反复调节出的客观现象。因此,不少人为此感到可惜,优秀的国产电影只能取得如此结果,叹息陈思诚在“包饺子喂猪”,或怒骂观众“野猪吃不了细糠”。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绝对,《解密》并非无懈可击,观众也不完全无错,因为观众永远是对的。
在电影行业中,有得必有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个行业的生存压力很大,一部电影亏损可能直接葬送导演的职业生涯。市场大卖和成为电影大师是两个不同维度,能得其一已十分珍贵,除非是像诺兰那样的旷世奇才,能够在两个维度自由切换,否则绝不能冒险跳出自己的舒适区。
对于陈思诚来说,《唐人街探案》系列已经取得巨大成功,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他在市场端已完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希望打造《解密》这样能够“留下来”的作品。
但观众指出了《解密》的三个问题。首先,观众在电影中看到了《盗梦空间》、《美丽心灵》、《心灵捕手》、《奥本海默》等多部影片的影子,这是观众诟病最多的。影片确实存在这些元素,但致敬在电影中是常见的,将其过度放大显得有些狭隘。
其次,《解密》的风格也被诟病。影响电影票房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影片的类型风格,而《解密》并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电影,也不是纯粹的商业片,它融合了诸多类型和元素,师徒线、家庭线、爱情线,家国和时代的背景样样俱全,让观众觉得“四不像”,没有一个突出特色。
最后,影片中的彩蛋也是被吐槽最多的地方。虽然这可能是陈思诚的一种创新尝试,但显然并未被观众接受,甚至影响了电影的口碑和票房。
尽管《解密》在影片工业化层面上取得了成功,但口碑发酵效果并不明显,观众对其评价两极分化严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观众对影片需求和评价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