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的移动城堡》(以下简称《哈尔》)于4月30日登陆大银幕,成为继《龙猫》《千与千寻》《崖上的波妞》《天空之城》《红猪》之后,又一部在内地影院上映的宫崎骏旧作。该片于2004年11月在日本首次上映,并获得了第78届奥斯卡提名。然而,与票房成绩相比,影片初上映时在日本的口碑并不理想,许多人批评其设定不清晰、情节有破绽。宫崎骏自己也表示,由于故意不去解释各种设定,导致很多人看不懂,让这部作品成为了他心中难以释怀的一根刺。
随着时光流逝,影片中的隐喻逐渐被解读。在公映20周年之际,这部外表梦幻、内里深刻的电影在内地正式上映时,终于赢得了它应有的赞誉。
讲述了一段战地恋曲的《哈尔》改编自英国小说家戴安娜·韦恩·琼斯的小说,故事围绕被诅咒变成90岁老太太的少女苏菲和与流星订下契约的魔法师哈尔展开。在纽约试映期间,当被问及电影与原作的最大区别时,宫崎骏直言是“描写了战争”。原作者琼斯也强调,“我在书里只提到了一句国王正面临一场战争,而宫崎骏则把这一点大大地扩充在故事中。”
战争确实是贯穿全片的一大线索。影片中讽刺了战争状态下的政府洗脑与民众盲信,批判了发动战争的当权者不顾民众死活的行为,也生动表现了战火导致的生灵涂炭。宫崎骏于2004年推出这部反战影片,除了他从儿时经历日本战败后一以贯之的战争反思,也与影片制作过程中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密切相关。这种反战情怀也影响了他在2003年拒绝出席《千与千寻》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决定。
尽管《哈尔》中的战争要素明显,但影片对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描写却十分模糊。掌权者仅凭从水晶球里看到的哈尔与火魔斩断契约的画面,耸耸肩便结束了战争,仿佛在儿戏一般。这样的处理手法显示出,尽管反战是影片的重要思想基调,但并非它想要着重表现的核心问题。宫崎骏本人在2005年威尼斯电影节上曾表示,自己制作这部影片时并不想在战争原因的浅表层面探究对错,而是希望能在更深层次进行思考。
那么,宫崎骏所说的“更深层次”究竟是什么呢?他曾承认,刻画少女对自己而言最简单,因为她们是与自己距离最遥远的存在;次难的则是表现与自己性格截然不同的阳光少年,最难的则是表现自己。显然,他对自己内心的真相有所察觉,却难以直接展示。多位评论家评价认为,《哈尔》是宫崎骏首次展现男人阴暗面的一部影片。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片可以算是他首次直面自我矛盾与阴暗的里程碑式作品,而哈尔则是那份阴暗纠葛的艺术化呈现。
哈尔的特点首先在于“美”,由木村拓哉配音的大帅哥形象,令他风度翩翩、秀发飘逸。其次是“强”,哈尔拥有绝对力量,其魔法师的形象令人闻风丧胆。然而,他强大的魔法力量实际上来源于流星之子的心脏。在宫崎骏的作品中,魔法频频出现并赋予某种现实含义,比如《魔女宅急便》中魔法扫帚代表独立生活的才能。而在《哈尔》中,魔法与科技力量的象征更隐约暗示了人类对绝对力量的渴求和恐惧。
苏菲则是哈尔的救赎者。她能够看穿哈尔的内心,并用她的勇气和爱帮助哈尔找回自己。影片最后,二人共同创建了一个温馨和谐的新世界,展现了人性中的温暖与希望。这也正是宫崎骏在影片中所表达的最深层次的思想:在人类追求力量的过程中,唯有爱与包容才能带来真正的救赎与和平。
通过苏菲与哈尔的故事,宫崎骏无疑希望观众明白,面对战争与人性阴暗面,我们更需通过爱与包容找到和平与和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