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背后的家庭辛酸故事:纪录片《归途列车》揭示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与无奈


多年前的一部老纪录片《归途列车》曾荣获《青年电影手册》年度纪录片大奖和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VPRO IDFA奖。影片记录了一对来自四川农村的夫妇外出务工,为让留守在老家的儿女接受教育奔波劳作的平凡故事。虽然影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但整个观看过程却令人触目惊心。

影片中的主人公张昌华与陈素琴夫妇为了让孩子们不再走自己的旧路,几乎是拼尽全力务工赚钱,只为儿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常年在广州打工,把辛苦赚来的钱寄回老家,跟孩子们的交流也只剩电话里的寒暄和对学习成绩的关心。

片子通过冗长的镜头展现了春运时一幕幕窒息的场景,当夫妻俩好不容易回到家,却发现女儿张琴决心辍学去打工。张琴正处青春懵懂缺爱的年纪,她对父母冷漠的沟通方式感到愤懑,跟父母的关系疏离,对她来说,父母的关心只体现在对学习的高要求中。

历经艰难旅途,夫妇俩几经辗转终于回到家,却无法说服女儿继续学业。夫妻俩的无奈在屏幕前展示得淋漓尽致。在一次严正的谈话中,双方关系更加恶化,积压多年的矛盾在父女争执中骤然爆发。

影片中的家庭场景令人感到压抑。张琴与弟弟的内心情感因长期的亲情缺失变得冷漠,对学习的抵触情绪更显突出。面对父母的不断说教,姐弟俩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只看到父母眼中的学习成绩。

春节过后,张琴离家去深圳找工作,彻底走上了父母务工的旧路。夫妇俩回到广州后明显感觉岁月催人老,心灵上的打击让他们备受煎熬,工作动力也随之消磨殆尽。在沉重的现实面前,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但一切似乎已经无力挽回。

影片《归途列车》通过展示这样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引发观众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深思。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必要的家庭陪伴和心理支持,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情感上的缺失令人心痛。对于张琴来说,父母给她安排的教育规划虽然是为了她的未来着想,但由于亲情的缺失和沟通的障碍,她终究没能沿着父母规划的道路走下去。

影片最后,张昌华夫妇虽然最终决定回老家陪伴儿子,希望能够弥补对他的亲情缺失,但张琴的命运已然定格,再也无法回头。

通过这样一部影片,观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和家庭之间的种种无奈。教育孩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支持,更需要情感上的关注和理解。希望通过这部影片,社会能够对留守儿童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