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诗人的一生是富有诗意的,但叶嘉莹的经历却显示了这份诗意背后的坎坷。她的一生经历了战乱、不幸的婚姻和流亡的挣扎。在这些接连而至的忧患之中,叶嘉莹始终坚守着她的诗词梦,至今百岁高龄,还站在讲台之上,将古代诗词的美讲给新一代的年轻人。
2017年,一部详细记录叶嘉莹生平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开始拍摄。导演陈传兴常常因为叶先生即兴讲诗而背着沉甸甸的书籍踏入片场,每一次的拍摄对于他来说都是一场战斗。
2020年这部深度小众的纪录片终于面世,排片率惨淡,仅为0.8%,但这也在导演的预期之中。三年的跟随拍摄让陈传兴深感,这是他在读一位女性的《百年孤独》。
叶嘉莹1924年诞生于一个显赫家庭,自幼聆听着诗词的吟哦。她的性格孤僻,不愿同陌生人说话,却能心无旁鹜地与庭院中的花花草草对话。战乱中的北京生活令她早早体会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深切含义。17岁那年,她有感于战乱纷扰,作《咏莲》一首以寄托哀愁。
北平沦陷,生活困顿的叶嘉莹最终在悲痛之中远嫁到饱经磨难的台湾,并经历了一段凄苦的婚姻生活。尽管她在教课的事业上取得了成就,成为学生们追捧的神仙老师,但在1966年,一个邀请她讲授的机会改变了她的一生轨迹,她带着两个女儿移居加拿大。
在异乡的土地上,叶嘉莹如同穿行在暗夜中的独行者,以巨大的勇气与毅力,让自己的课程在学生之间传唱。但家乡的呼唤,始终牵动着她的心弦。丈夫去世后,她决定将余生奉献给古诗词的传承,回归故土,母国。
在南开讲学,她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旁听的学者、工人、孩子……没人是例外。她坚持站着授课,尽管身体不便,她认为这是对学生和诗词的尊重。
叶嘉莹的一生是对”弱德之美”的最好解释。她在苦难中坚持,尽管风雨飘摇,但她仍从容地,以诗歌之魂,走完了属于自己的路。如今,她的人生故事和她所爱的诗词一样,温暖着无数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