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台电影业界迎来了新的高潮。台湾电影率先推出《周处除三害》与《老狐狸》这两部各具特色的作品,为影迷带来了爽快与热血的观影体验。而香港电影界同样不甘示弱,接连推出现实主义风格强烈的《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记》,无一例外,这四部电影均在豆瓣评分超过8分,成为近期受到热议和推荐的佳片。
特别是《年少日记》,该片曾获得第60届金马奖“观众票选最佳影片”殊荣,并在第42届金像奖中获得12项提名,其质量得到业内外的广泛认可。在豆瓣上,该片以8.4分的评价位列2024年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之列,是年度影片最强的竞争者之一。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4部电影能够受到观众的厚爱呢?首先,它们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社会关怀。香港电影产业长期以来分为两个阵营,一边是充斥着缺乏新意的商业片,一边则是如同磁带B面一般精致而深刻的文艺与犯罪片。后者以《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岁月神偷》等佳作为代表,通过影像剥开社会的表皮,或展现人心美好,或切割人性阴暗。它们如同电影桌上的港式小菜,味道独特,受到长期的接纳和喜爱,也为港片带来了新生的征兆。
以《年少日记》为例,该片导演卓亦谦虽然在名气上不及监制尔冬升,但他们以关注边缘群体和社会问题深入人心的影片著称。Er Dongsheng凭借关注精神病人的《颠佬正传》,花费八年搜集信息的《门徒》,还有《新宿事件》、《我是路人甲》等作品,向大众展示了他对真实生活的深刻洞察。
他的影响下,如《白日之下》关注残疾院舍虐待,而《年少日记》则以一个儿童坠楼自杀的事件揭开原生家庭的问题和社会的尖锐议题。而《年少日记》在叙事上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手法,融入了亲情、爱情、成长和悬疑元素,让观众在感受角色情感的同时,也思考社会的深层问题。不仅让人泪流满面,同时这种电影也代表了一种治愈和启示的价值。
然而,即便作为一部在口碑上打破记录的佳作,《年少日记》在内地的上映却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票房未能如期增长,观众反响虽热烈,但却难以觅得观影机会。也许与其尖锐的社会议题、对内地审查的一些微妙让步有关,但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都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观众,我们不能不自问:什么时候内地电影才能够创作出如此深刻和感人至深的作品呢?这些作品反应的是社会的现实和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思考。港台电影的新浪潮,无疑给了内地电影业界重要的启示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