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之重:一个冤案家属眼中的司法正义


编者按:山西清官王现敏案,实际上是一起根本没有犯罪事实的案件,我做无罪辩护,开庭至今近一年,多次延期仍未判。王现敏女儿格格曾写过多篇关于其父的文章,笔下那个为百姓鞠躬尽瘁而毫不利己的父亲形象甚为感人。今天这篇文章是她对电影《第二十条》的观感,分享给大家,或许代表了一些案件当事人家属“不求法外开恩,但求公平公正”的心声。

去年中,在我朋友圈以及关注的媒体头条中频频出现关于《第二十条》的讨论。如果按照普通观众的角度,这样一部集合幽默与悲伤、情节紧密的影片理应得到我的好评。但自己荒凉的呼声和数不尽的法院延期中,我对电影中的司法正义多了几分揣测。时常会想,影片中的片段若在现实发生,又会演变成何等局面?

实际上,《第二十条》所叙述的三条故事线在社会上并不罕见,而我亲历的司法实际则告诉我,现实往往没有坚定不移的正义,正如此片受批评的不真实性也源于检察官与律师形象的滥用及贬损。我将只谈电影中部分情节与现实的差异,以此论述电影的真实性。此外,我也推荐了一些分析精深的文章以供参考。

首先,电影中检察官的一句“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听见检察官这么说。反倒是当事人家属和辩护律师日夜呼告:“你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

其次,若非影片,电影高潮的听证会在现实中几无可能出现。前一天才向最高检汇报还要第二天举办听证会?这听证会背后的逻辑令人难以置信,毕竟现实中检察官对于舆论压力大的案件往往内心窃喜。有着如此多判例作为护身符的他们,心中自会不会有任何愧疚。

再然,现实中懵懂冲动、寻求真相的吕玲玲检察官不可能成为主办案件的检察官。真实的司法环境中,这样坚持原则的检察官通常不受欢迎,甚至会遭遇职位上的封杀,像电影中那样为了正义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检察官,在现实中恐怕不会有太好的发展前景。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是,韩明的性格让人怀疑他是否真的会为了正义而冒犯所有的同僚,改变起诉方向。在如此复杂的人际与法律关系网中,他所面临的压力可能远超过一个普通检察官的承受范围。

最后,如若不是电影,王永强一案的结束可能不会如此圆满。现实中,被卷入此类事件的家庭往往不幸地走向破碎,而影片所突显的正义检察官角色在现实中远非常态。为此,我们对影片中的正义有所期望,同时对现实中的司法执行有所反省。

尽管《第二十条》存在诸多争议,但其拍摄与讨论的价值在于激发全社会对司法公平的思考。面对审查制度的限制,电影创作者已尽了努力,希望以此唤醒公众的法治意识,并期冀检察官们从中汲取启示,坚守正义,让冤无头、债无主的案件得以昭雪。最终,我们渴望的不过是每个人都能公正地对待法律,每个人的诉求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公平的裁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