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的门禁系统近期发生了变化,唤起了关于校园开放性和保安问题的社会热议。据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介绍,现在北京大学校门进出须通过刷脸认证,但他本人未授权学校使用其人脸信息,导致无法刷脸进出,只能依靠门卫查验工作证放行。此事一出,立刻在教育界和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
对于这一变更,清华大学的一位刑法学教授发表了评论,认为北大的新门禁系统虽有不足之处,但至少相比以前有了些许改善。时至今日,大学校园如何与社会公众互动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大学怎样在维护自身的教学、研究秩序的同时,保持其文化的开放性,一直是复杂而微妙的平衡。
另一方面,部分大学则在探索新的开放模式。中山大学自2023年9月27日起尽可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在确保校内秩序的前提下,开放周末和节假日供公众预约参观的时段。访客须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进出,同时通过预约制度管理参观人流。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如重要活动或极端天气,学校会暂停开放并提前通知公众。
郑州大学则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措施,通过启用社会公众校园访客预约系统,基本上向公众彻底开放了校园参观的权限。公众在预约之后可以在相应时段内进入校园,体验学术氛围。这项政策得到了网友的热烈响应,许多人表示赞赏这种向社会敞开大门的做法。
社会公众对于大学校园的开放持有不同看法。有的人认为,大学校园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宁静的学习环境。而有的人则认为,大学应该与社会息息相关,对外开放不仅能促进社会的进步,还能增强学校的公共形象。
面对如今的门禁系统改革和校园开放政策,教育界内外的人们在自由与安全、开放与隐私之间寻找着各自的平衡点。而一位清华教授的期许也道出了许多人的共同心声:希望北大仍是那个自由、开放、包容的高等学府,走在时代前列,而不是将自己封闭起来。大学的每一步变革,无疑都牵动着每个人的教育梦想和对社会开放精神的渴望。